面对不同年代的老建筑,民宿设计团队保留其现有的外观并采用为其“量身打造”的改造策略。对于100年历史的四合院,修旧如旧,尽可能的还原属于历史院落的生气,在细节上保留曾经的“当铺记忆”,再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对于60年历史的两幢工业遗存建筑,保留一部分历史和工业痕迹,在整体建筑修缮的同时,通过局部加入当代空间感受和空间使用方式,产生一种戏剧化的空间对话。对于20年历史的仓库建筑,在保留建筑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较大幅度创新动作,从外观便以锈金属板特立呈现,让建筑在透出更多现代的气息。三种不同年代的交织,在内庭院环绕,展现出三种不同历史声音的“时空回廊”。
四合院的改造设计,在更多的保留现状的基础上加以修缮,让其作为民宿公区的同时,也打造为面向城市居民和游客开放的“城市客厅”。在内部选择局部空间进行一二层通高设计,作为或书馆、或众创空间、或会客、或咖啡吧等功能使用,也是民宿设计中具有反差力的记忆点,让局部的改变完成四合院整体的复苏。“城市客厅”把原来分裂开来的城市公共活动整合在一起,对内作为民宿的服务功能,提升居住的配套附加值;对外向城市开放,成为城市人群活动、聚会、交友、学习等聚集地。而同样重要的是,通过公共区域与民宿区域的分区管理,依旧保证民宿区域的私密性与专属性。
以使用者行为作为中心出发的居住空间体验,民宿客房室内空间设计不再以传统酒店的“居住”功能为核心,而是真正站在使用者角度,突破使用功能禁锢,营造场景下的居住体验,将使用者行为作为核心出发点。空间作为身心经验的载体,以不同历史年代建筑的体验感受为主题,为每个客房量身定制身心之旅。通过设计把某一特定行为进行放大,用新的方式来创造人与历史空间的对话。
老建筑原有的木梁柱结构自然、纯粹,为保留其本初的美感,民宿设计公司首先将老建筑的木结构修复和直接裸露作为室内空间的自然划分和主基调,局部点缀既与之相和谐又增加现代氛围的家具。屋顶的木椽石瓦被打开一方天光,在引入自然光线的同时,营造将使用者带入“星空下”百年历史畅想的居住美感中。60年代建筑客房的室内呼应建筑的改造策略和氛围,在”一半”传统结构中注入”一半”的现代梳理,保留了具有历史质感的青砖和混凝土结构,将主体居住功能置入客房的中心位置,给使用者足够的空间留白体验。90年代建筑客房中的传统元素被选择性筛留,转变为局部的细节展现,大量木色空间包裹营造出更为现代式温馨的居住氛围,为追崇更加时尚简洁居住感受的使用者提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