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间酒店设计建造之初,立下了把它做成“旅行人停留地”的目标,也许有人会觉得不信。行程的安排一站接着一站,酒店只是满足一晚睡眠的场所,不是这样吗?民宿选址在白廊镇往南,以此为基点往外辐射,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兜率灵岩等景点组成“游览圈”,白廊还有“小洱海”之称——这不禁让人想到关于听风看海的种种“大理传说”。一趟旅途,在这里待多久,不是由景点的数目决定的,停留、观看、感受……日子慢下来,坐在走廊的沙发上发呆也能过一天。
无论是村庄还是梯田,以景观的方式从建筑两侧山墙方向进入到室内,同时,发生在建筑内公共空间的行为也为村民所看见。虽然如同切割梯田放入房子的动作一般,身处建筑内部和外部的人群被进行了物理层面上的区分,但二者通过行为展示而相互感知,这种“了解”消化了陌生感。城市活动和乡村活动在矛盾中展开。在这间并非大体量的酒店里,容纳大比例的公共空间,放置超常尺度的台阶、楼梯、走道、中庭,酒店设计公司的目的是让酒店成为“旅行人停留地”的独特手法。
远观整个民宿酒店建筑,既能感受到这一建筑体的强烈存在,同时又能看到它和村庄的相互感知正在发生。酒店整体立面和室内公共空间墙面设计采用肌理丰富的白色釉面陶砖,尺度与当地民居相近,民宿设计公司赋予建筑特别的光影效果。在原有框架之外,建筑结构上新建了中部空间,以及南侧配合客房的现浇混凝土阳台。设计师以建造手法改变空间特质。
从进入酒店开始梳理动线。首先,特意安排的是到达的方式。沿半山腰小公路驶入位于北面的停车场,看见的只是一层楼高的建筑。进门能从侧面看一眼东江湖,之后便面对两条路线选择,向上的楼梯通往露台,那里有躺椅、浅水池、Y轴上墙体分割形成的“桌子”;或是再进一道门就来到内部中庭,站在这一层已然能体会到X轴上的景观,而公共空间开阔到可以望见楼下餐厅。
中庭向下走一层,是餐厅与咖啡厅的组合空间,餐厅座位的高度似乎与湖面齐平,仿佛坐在湖边。这里还有适合一群人围坐聊天的壁炉,使空间活动更为丰富。东北侧预留了可举行小型会议的多功能厅,自带室外露台。作为通常酒店的主体,民宿酒店的客房部分,被民宿设计公司以Y轴上并行放置的五片墙划分完成。十六间客房朝南,立面端正,三十五平方米的空间里容纳适合二人尺度的家具。阳台同样依据身体性的较小尺度,以立柱分割,提供了或坐或站立倚靠的选择,而顶部高出客房许多,造成“天花板消失”的空旷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和公共区域不同,小尺度的运用使私密空间更贴近人本身。再向下一层,酒店二楼设计了家庭房,而公共空间朝东一侧搭建了可踏出室外的小阳台,梯田植被触手可及。一楼设计了多媒体影音室和儿童房,南向的四间客房对着四个院子,当每个院子的三扇门全部打开时,大、小院子连通成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