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民宿设计案例是由多个院子组成的系列民宿,分散村落之中。老房子为北方民居常见的砖木结构,至今百年历史。民宿业主希望将其改造为公共餐厅和两间客房,公共餐厅为民宿的所有客人使用,可容纳30人就餐。如何应对场地的限制,如何处理公共和私密空间二者的关系,成为民宿设计公司优先考量的问题。
在场地踏勘之初,民宿设计公司被老房子厚重的抬梁式木构所吸引,也对老房子破败的山墙萌发了兴趣,它们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历史。让人惊喜的是,从院子中可以看到长城在远处的山峦上蜿蜒起伏,更有一段城墙出现在民宿的西侧。在这里,古老的城墙不仅是一道远观的风景,更是触手可及的历史遗迹。如何与历史遗迹共存,成为了民宿设计公司和民宿业主团队反复探讨的议题。
十号院在原有的宅基地范围内改造,东侧改造为餐厅,北侧改造为民宿,并将两个方向的房屋连接成一个整体。餐厅的东北角抬高为两层,作为多功能室使用,并制造出一处远眺的空间。院落分为两处,东侧的院子尺度狭长,作为入口前院,以交通功能为主。西侧的院子布置了一个大型的水池,以休憩功能为主,水池中穿插布置了圆形树池、舞台和下沉休息区,既与九号院的窗洞和泡池呼应,水池外布置了步道、休息厅,形成了多样化的趣味空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静角落。
民宿餐厅整体采用了胶合木结构,这是民宿设计公司一直提倡的“轻”的乡建方式,即采用轻型结构介入乡建。在餐厅的内部,保留了老房子的一榀木架,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的木构在此相遇,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餐厅的外部,修复了东南侧的山墙,让其以片段化的方式伫立于原位置,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张力。餐厅的东侧和北侧外墙采用了石头砌体,延续了老房子的外墙材料,也衬托出了胶合木结构的轻盈。
民宿同样在保留老房子的木结构基础上改造而成,南侧则利用钢结构向外扩展,解决了进深不足的问题,扩展出的榻榻米空间正对着水池和远处的山峦,形成了取景器的效果。室内的木板条延伸至室外,与餐厅的外墙板形成了连续的界面。
民宿建造设计经历了相当长的磨合期,一方面是在地化的施工,由当地的村民施工队进行,一方面是胶合木的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两种力量相互牵扯,各种困难不断,直到最终平衡。当建筑落成的一刻,我们看到餐厅的旧山墙、老木架和新木架交替出现,创造出了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效果,过去和现在、室内和室外产生了新的连接,再次融入了日常。(本项目主持建筑师:周超;设计团队:邓可超、岑梓鑫、王慕元;建筑面积:204m2)